家谱网站建设:139 5277 5451
第六个渊源:源于白蛮族,出自唐朝时期白蛮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2016-04-15  
       战国末期至秦、汉以后,不断有汉族人移居云南地区,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了庞大的白蛮族。
  唐朝初期,在云南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就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还有一个张氏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
  张氏白蛮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
  其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到公元七世纪的七十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当时张氏进求所部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进求,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氏,改名叫张朝凤。
  张朝凤的后裔子孙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属于白彝,而张氏进求所部白蛮张氏则演化为白族张氏。
  到明朝初年,白蛮族张氏已经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寨(今云南元阳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云南北胜)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
  按照明朝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朝时期的的白蛮族、彝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到了清朝末期,在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就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其祖先即张朝凤(罗波海)。
  彝族张氏还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在四川德昌县麻泉乡有一支张氏,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彝族张氏,但后来逐渐汉化,融入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