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网站建设:139 5277 5451
文化守望者张丙炎
2017-01-23  



  在清末的仪征有四大家族“张、何、郭、厉”,张氏居首。这张氏为什么说是仪征第一望族,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张丙炎。张氏祖籍昆山,元末迁仪征,繁衍生息。传到第十四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张祥景,二儿子叫张祥升。


  张安保(张丙炎生父,1795-1864,字怀之,饱读诗书善书法,咸丰年间仪征籍贡生,道光年间和刘文淇一起被聘为《仪征县志》总纂。著有《味真阁集》、《晚翠轩集》、《味真阁诗钞》、《晚翠轩词》、《真州耆旧录》等。)是张祥景所生,但是过继给张祥升了。到张丙炎他的父辈就有安保、定保、玉保、宣保、宗保、容保、华保等十多个,可见枝繁叶茂,世居仪征城里鼓楼桥郭家巷。张安保世居在仪征,这在他的《味真阁集》和《晚翠轩集》的诗作中有所反映,如:“余家迁真州,迢迢数百纪。清晖旧草堂,江山洵两美。”清晖草堂在真州城南,为伯祖南姹先生读书处。后来为避兵,举家迁至仪征北郊巴氏朴园,所居之室,窗前有枇杷一株,张安保称其为“晚翠轩”,便将癸丑(1853)年以后所作皆收为《晚翠轩集》。在太平军与清兵攻防变幻的那段时间里,他辗转迁居天长、甘泉之僧度桥、高邮之芦泖庄,庚申二年(1860)至兴化之荻渚村始得定居,其时他“空囊五斗米,忧心只自知”,同治癸亥(1863)由儿子张丙莹陪同,张安保老夫妇至京都张丙炎处居住,第二年即甲子年(1864)四月张安保病故于北京,是年秋天扶柩回仪征,葬在仪征北郊穆家坝自营的生圹。

  张祥景甫习为贾贸,连失利,又以岁荒,有积逋(累欠的赋税 ),娶妻之日,债家乘以迫索,后以盐商经纪起家,几经周折,“凡几十年,置田十数顷”,在仪征中后山区买了不少的田地,并在扬州城内购江阴张司空宅第,张安保虽“自嘉庆庚午迄道光甲辰,十六应乡试”不遇,直到道光十三年(1832)才以岁贡注选训导,但他获《西岳华山庙碑》拓本后,苦临数年,终于成为“精八分书,求者踵相接”的名书法家。

  张丙炎(1826-1905)原名张世铮,字午桥,号药农,一号榕园。是张安保的长子,后过继给张定保。他18岁参加本省乡试中第67名之后, 复试即为一等第18名;会试第89名,复试一等第1名;殿试二甲第5名,朝考一等第2名。 咸丰皇帝点他为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张丙炎便成了一名京官,从咸丰九年(1859)直到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出守廉州, 后升为道员,加盐运使衔。母亲去世后丁忧回扬州,居扬州地官第。

  张丙炎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翰林院编修出知广西廉州府。廉州位于北部湾的中部海边,是一座海防要塞,今属北海市。距廉州20多海里有一涠州岛,总面积24.74平方千米,与澳门差不多大,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南海上,如今已成为火山溶岩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 


  涠洲岛建制有资料可查的历史已有700多年, l294年元朝在此建涠洲巡检司。1850年一批广东恩平、开平、梅县等地客家人在日暮途穷之际,接受法国传教会唐神父援助入了教, 1860年这批教民移居涠洲岛。1867年,清廷移雷州、廉州二州船户客民于岛上,使荒置百余年的海岛田庐重兴。也正是这段时间前后,朝廷将守卫海防前线及保境安民的重任交给了张丙炎,此时张丙炎44岁。张丙炎在廉州有五年之久,与法国传教士之间保持了相对友好的关系。法国人在此修建起涠洲岛天主教堂,修建天主教堂材料全部取于岛上的珊瑚、岩石,历经百年岁月,现坚固如初。后来英国人也垂涎涠洲岛,要在岛上建船坞,不管是军用还是商用,等于是在海防线上划开一个口子,后患无穷。张丙炎婉言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把他们推到其他地方去,还设宴招待了英国人,人们称之为“不损国体”。其实凭张丙炎的阅历,对英国人虎狼之心,早已洞悉,无奈国力颓败,又不敢公开冒犯,只好礼送出境,其用心可谓良苦。

  光绪丙子(1876)张丙炎移知肇庆。尝购书数千置于院中,以惠多士。继升道员,加盐运使衔。光绪戊寅(1878)秋日奉先慈讳旋里,结束了在南国边陲六年的宦游生活。后来他在一首和父亲的遗诗中表白自己当时的心迹,其云:“怀君屡忆旧丰神,踪迹睽离意气亲。一种文章见肝胆,六年江海困风尘。”

  光绪三年(1877)张丙炎在扬州地官第营构巨宅。新宅命名为“冰瓯馆”。“冰瓯”一词常见于“冰瓯雪椀”这成语中。以晶莹透亮的水盂和纯净洁白的水碗比喻诗文清雅。范成大有《次韵甄云卿晚登浮丘亭》诗云:“葛中羽扇吾方健,雪碗冰瓯子句清。”可见张丙炎的宅子主要用于诗文的创作和文化方面的事情,以格调清雅为宗。从他的几幅画来看,虽不算绝好佳作,但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丹青,也透出了几多清新。

  支撑地官第巨宅,需要巨大的力量。张丙炎实际上也在走弃官经商的路子,他是个书商,也是收藏家。他的后人在《榕园丛书序》中称:“先君榕君公昔官京曹校书,清秘藏旧本未经刊行者甚多,又旁搜私家著述种类益多”,这些都使张丙炎从事古籍刊刻有较宽的视野。他在扬州的二十年间,出书不辍。除了出自己的《张氏榕园丛书 》三集六十三种,续刻三种总数达60册,还有董其昌节临黄庭经(八集), 秦邮续帖等。他还说过,“‘味真阁集’刊于淮阴,‘晚翠轩集’刊于邗上”,可见忙得不可开交。


  张丙炎博雅好古,又富收藏,喜吟咏,晚年工篆书。张氏祖孙三代都极喜爱收藏。咸同之后,扬州城中不少喜爱收藏的人家衰败了,这些藏品大半被张氏买下。其中有包世臣的枣木版《小倦游阁法帖》,梅嵇庵的贞元石、叔夜琴等。《小倦游阁法帖》分前后两次刻成:第一次系包世臣好友碧溪大师于道光年间镌刻而成。计有梨板二十四块,为正集三卷。第二次系包世臣去世后,其后裔将帖板以五百金卖与酷爱包书的张丙炎。张得此帖如获至宝,遂将家藏包世臣墨迹集中起来,并邀请著名刻工冷旭斋续刻一集(后编序为卷一)。工程历时五年,至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才得以完成。全帖计有枣板三十四块、石板三块。至此《小倦游阁法帖》全部刻完,合木板、石板总共三十七块。当时宝藏于张氏榕园,但到民国以后,张氏之子则于1928年以五百银元将《小倦游阁法帖》帖板全部售与合肥马御良,并密藏在安庆马氏侨居之寓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安庆屡遭空袭;马氏在将帖板移藏桐城乡下之途中,遗失枣版三块。至抗日战争结束后,帖板为设址在安徽省安庆市的省立图书馆收购。1950年转归设址在合肥的安徽省图书馆保管。1953年秋,移交设址在省会合肥市的安徽省博物馆珍藏。届时库房实际收到刻石三块,木板三十一块,计木石帖板共三十四块。传世拓本中,当以清代扬州的《张氏原拓本》为最佳。继阮元以后进一步树起了清代碑学的大旗, 并引起了书坛群贤的广泛重视。包世臣一跃而为清代中叶场州书坛的领袖人物。因此,保全《小倦游阁法帖》的内容完整,是张丙炎对中国书坛的一大贡献。 

  张丙炎弱冠之年便随父亲参与《道光重修仪征县志》的编撰。50卷《仪征县志》镌板将成之际,咸丰三年(1853)扬州遭兵燹,镌板险遭祝融之灾。幸亏青溪旧屋刘文淇之孙刘恭甫悉心呵护,携出妥为保存,只缺失了一卷,其余的保存完好。光绪四年(1878),张丙炎自广东返回故里,努力促成该书的付梓。未及开印,恭甫不幸谢世,所缺的一卷,由恭甫的弟弟良甫、谦甫以例编撰完成。资金不足,张还特意写信给卞宝第、陈六舟等在京的仪征籍高官,请求他们慷慨解囊,不足部分由他自己筹集。因为事关桑梓乡谊,从事校刊工作的多人,都是尽义务作贡献,分文不取,其中显然也包括张丙炎本人。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仪征县志》刊印成书。张丙炎在阮元写的序言之后,撰文《后叙》,记述这本家乡史志成书的颠末,强调“……恭甫季昆抱残守阙之功,皆不可忘也”。

  张丙炎晚年身体矍铄,“颀身鹤立,人望之若神仙”。著有《冰瓯馆词》、《榕园丛书》,光绪三十年(1904)重宴鹿鸣,授侍读学士衔。耄耋之年,才离开人世。

  张丙炎儿子张允顗,后来在38岁时捐了个知府,娶卞宝第之女。张女儿至少有四个,四女又嫁给卞宝第儿子卞綍昌。张氏是个大家族,在扬州分家后还有一支迁至东关街冬荣园西侧。其孙张纳川是孔祥熙的留美同学和至交,曾任中央银行秘书长、中央信托局局长; 张兴之任大陆银行沪行经理 ;侄孙“东关街支”张重威任中南银行天津分行(管理北平分行) 经理,升任上海总行副总经理,兼上海诚孚公司、新裕纱厂、国际饭店总经理,在廿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金融界曾有“张氏三雄”之称。在张丙炎的影响下,张氏几代人都是收藏大家,2007年北京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张重威收藏的明代画家仇英的《赤壁图》以7952万的价格成交。

  张丙炎为扬州和仪征的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过仪征的第一望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就连《仪征市志》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样的文化守望者在浮躁的今天已经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