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四年(1327),张以宁中进士,黄岩州判官、真州六合县尹的官位为他提供了平台,展现了他济世的抱负。
当时,黄岩一带海寇与本地恶霸相勾结,活动猖獗,杀人越货,无法无天,官府不能治,致使民心大乱。
前任州判岑士贵因惩治恶霸而遭投毒遇害,邑官皆惊悚。
张以宁初任黄岩州判官,在上任途中,即遭匿名信恐吓,要他放弃剿寇。
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一介儒生,对海贼的骚扰也无计可施,贼人更没把他放在眼里。不料他却是一个有胆识、有智谋的青年才俊,贼寇为患的黄岩州,正好提供给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
张以宁不畏海寇威胁,扶岑士贵灵柩发誓,要擒尽海寇。贼寇闻风又改用巨礼请乡绅行贿,张以宁怒斥曰:“不义而富且贵,浮云耳,吾岂受之?”
张以宁不畏威逼不为利诱,坚决组织民众对海寇进行清剿。他以一介儒生,持刀上马,身先士卒,巧设潜伏妙计,大挫海寇。
此后,地方得以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由于政绩显著,张以宁升任真州六合县尹。他在六合为官,勤政廉洁,刚正不阿,察民情,恤民生,免课税,有惠政及民,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张以宁率性为民,触犯豪门,莅任不久即被罢官。此后流落江淮之间达十年之久。
不过此时的张以宁并不在意这些,初入仕途,在黄岩、真州六合又颇有政声,施展了自己的抱负与才华,所以心情舒畅,对黄岩、六合充满了感情。
他在忆及黄岩时有诗曰“城依石上曾波雪,遍海逢华白于月,新诗句句斗清妍,高诵长风动疏樾”,而对于六合的描述则是“江北淮南三月时,水烟漠漠柳丝丝,好花一夜霜都落,却是春风总未知”,可以看出张以宁在黄岩、六合时宿愿得成,生活自在,这也大约是其一生中心情最愉快的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