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宁(1301-1370年),字志道,号翠屏山人,福建省古田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元泰定丁卯年(1327年)进士,官至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授中奉大夫。明洪武二年(1369年)夏,张以宁奉旨出使越南。次年五月,病逝于回朝复命途中。张以宁一生立志“兼善天下”,为官清正廉洁,忠职爱民,不畏威胁,克己奉公,鞠躬尽瘁。《四库全书•史部》评价他:“清洁自守,所居潇然,未尝营财产”。“扶柩而任,抱榇而终,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堪称一代清吏”。
明德志道 拒贿平寇
元大德五年(1301),张以宁出生于古田县一个世宦家庭。其祖、父都当过地方高官,并皆以持廉守正,不敛钱财著称。
张以宁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强记,并极具正义感和过人胆识。八岁时,他曾只身前往古田县衙公堂,为伯父冤案与达鲁花赤(即县尹)木薛展开讼辩,并赋《琴堂诗》,引证详赅,使县尹折服,当堂释放其伯父。
泰定四年(1327),张以宁中进士,授浙江黄岩州判官。当时,黄岩一带海寇与本地恶霸相勾结,活动猖獗,无法无天,官府不能治,致使民心大乱。前任州判岑士贵因惩治恶霸而被投毒杀害,造成州官谈寇色变,闻寇惊悚。张以宁在上任途中,就遭到匿名信恐吓,要他放弃剿寇。张以宁不畏海寇威胁,到任第一天,就扶着岑士贵的灵柩发誓,要擒尽海寇、严惩恶霸,还百姓一个安宁的生存环境。贼寇见威胁不成,又改用利诱。拿出巨礼请乡绅代为行贿,张以宁断然拒绝,并怒斥道:不义之财,对我而言犹如粪土一样,不值一提,我怎么肯收受呢?张以宁坚决组织民众对海寇进行清剿。以一介儒生,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大挫海寇,大败土匪恶霸。此后,地方得以安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受到当地民众的敬仰。
惠政恤民 甘守清贫
至元二年(1336),张以宁因清剿倭寇有功,升任扬州路真州六合县尹。在任期间,勤政廉洁,察民情、恤民生、免课税,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张以宁一家十几口人,只靠其有限的薪俸勉强应付,度日维艰。他常告诫属下说:古人训诫说,欲望即使无法完全被清除,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它,节制自己的贪欲,你们一定要学习、遵守。同年冬,张以宁因家母陈氏病故,解官守孝。因其一向清廉,家用贫乏,故买不起与家母体形相配的棺材,只用了一口廉价的小棺,无法做足乡土例行的丧葬礼数,厚葬家母,曾一度被乡人和宗亲误以为不孝。
张以宁在六合县尹任上因刚正不阿,触犯豪门,莅任不久即被罢官。此后流落江淮之间达十年之久。
至正九年(1349年),张以宁被征国子监助教,后历任博士、祭酒,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授中奉大夫。朱元璋对张以宁极为看重:“每承顾问,多所裨益,赐诰褒谕,恩赍特厚”。明太祖因定都南京遭朝廷上下的不同意见,钦命张以宁撰《应制钟山说》,文章称旨,龙颜大悦。此文确立了南京的首都地位,使政权稳住了阵脚,促进了明朝大业的稳步发展。
刚正洁清 官之楷模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张以宁受皇命为钦差大使臣,前往交州封安南国王陈日煃。出使安南(今越南)封王成功,为明朝拥有稳定的周边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次年四月末,大功告成的张以宁携官返京,因年老体衰,公事劳瘁,加以瘴气侵害,于交州临清驿馆病殒,客死他乡。闻讣讯,明太祖朱元璋甚为悲痛,命礼部尚书陶凯遣官等,护送灵柩回故乡古田,所过州、县务必设仪致祭,礼部主持赐葬事宜。翰林学士宋濂深知张以宁一生洁清,家无粮储,如只赐葬,其家人不久将会饱受饥寒之苦,即向朝廷如实反映。 朱元璋未料到,为官数十载,曾官至二品的张以宁,家庭竟会贫寒,悄然动容,叹道:我以宁真是个极清廉的官员啊!我如今失去以宁,就像失去一面可供人借鉴的镜子啊!他对群臣说,张以宁忠贞守节,清正尽职,真是职官们的楷模。于是赐给他家人三年四品官俸,另赐“玉堂金马”牌坊,以褒扬其功绩。
诗文雄丽 一代奇作
张以宁不止是一位清吏,更是明初著名诗人,著有《翠屏稿》、《淮南稿》、《南归纪行》、《安南纪行集》诸集。他博通经史,曾作《春秋胡传辩疑》,《春王正月考》等。
《明诗三百首》开篇为张以宁的《峨眉亭》,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张以宁诗文有《翠屏集》4卷和《春秋春王正月考》文集等,《翠屏集》有诗483首及文赋等百余篇。这些诗文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文赋有序、说、赞、铭、跋、记等。明初的宋濂、刘伯温对张以宁的诗文极为推崇。宋濂在《翠屏集序》中称:“先生之文,入丰腴而不流于丛冗,雄峭而不失粗粝,清圆而不涉于浮巧,委蛇而不病于细碎,诚可谓一代之奇作也。”朱元璋在《赐张以宁翰林侍讲学士诰》中称:“张以宁起自南闽,宦于朔土,文学之名,着闻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