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网站建设:139 5277 5451
《张以宁乡情诗注析》序
2018-07-25  柯卓英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因家居翠屏峰下,号翠屏山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明复授侍读学士奉使安南,卒于返程因诗歌成绩卓著被誉为开明第一诗人,著有《翠屏集》《春王正月考》等。

学界有关张以宁诗文研究不多2007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陈广宏论文张以宁诗歌创作历程考论》(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专论其诗歌创作历程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沈云迪硕士论文《明代福建作家研究》中涉及到张以宁研究。2009年苏州大学曹合社硕士论文《张以宁诗文研究》较为全面。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游友基整理出版了《翠屏集》是国内第一部完整的《翠屏集》整理本。目前还没有对其诗进行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其他涉及到张以宁诗文的文章也不多。另外涉及到其经学研究、史料价值等的考释性文章数量也有限。与古代文学研究盛况相比,张以宁诗歌研究还处起步阶段,因而江山先生注析张以宁乡情诗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该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乡情为主,主题集中鲜明。有虽是其他主题字里行间渗透乡情的诗也都予以收录。张以宁440余首诗篇怀乡念亲诗多达68首之多,约占其《翠屏集》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

所选诗歌主要分为七类,一是直接吟咏故乡山水景物的,包括回福建时所写的诗,如《大佛岭雨中云在其下》《登闽关》等二是与乡人赠答的诗如《送重峰阮子敬南还》《答张约中见问》等三是与同僚酬唱而透露怀乡念亲之情的诗,如《次李宗烈韵》《和刘公艺暮春有感韵》等四是身异乡而心念故乡的如《扬州》麋家店(广陵)》等五是行旅奔波而怀乡念亲的舟中望赣州》《立冬舟中即事》等六是感怀遣闷中寄寓怀乡的,如《次韵感怀清明并自述》《腊月梦还家侍亲》等七是许多题画诗见画生情而思乡如《题吴子和山水》《钱舜举画紫茄》《题安可久山水之间》等。

这些诗歌均感情真挚,是诗人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如江先生点评《送重峰阮子敬南还》乡情、友情、民情、离情情情相牵,缠缠绕绕,回环反复,颇具乐府民歌风味。

第二,注释赏析,更为准确详尽,易于阅读。张以宁诗文研究有一定难度,由于年代久远,诗歌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均有无可考证之处。对此,江先生边读边注,边注边读。由于以前在参与编写县、市文史专辑中,江先生曾选注先哲朱熹的诗、一代爱国高僧圆瑛的诗以及当地诗人书画家李若初先生的诗、历代名人吟咏古田的诗,于是又开始着手张以宁乡情诗注解赏析并且乐在其中,所获颇丰

从注释可以看出,江先生有较深厚的语言文字考释功底,涉及到的典故、地名、人事等都做了详细注解。他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张以宁的时代,而是将其诗歌放置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背景之下,并与不同时代而有相似经历的文士所写诗歌作对比分析,从而突出时代特色,视域宽广,发人深思。

第三,情感浓郁,融入了作者的内心体悟。张以宁是元代古田唯一的进士,著述甚丰,散佚不少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仍有13万字之多。江先生好古诗,对乡先贤诗歌更是情有独钟。从中可以看出,张以宁是一位特别爱乡恋亲的人,乡这一传统主题,在他笔下表现得特别丰富而突出些诗都写得情真意切,细腻委婉,十分感人。每当同乡人阅读这些诗篇,自然更加崇敬这位先贤,因而倍感亲切,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江先生在赏析过程中,能设身处地,让自己和昔日乡贤一同感受宦游途中远别亲朋的忧伤、快要见到亲人的喜悦,以及与同僚唱和的复杂心情等。如对《情事未申视息宇内劬劳之旦哀痛倍深悲歌以继恸哭所谓情见乎辞云尔呈阎初阳天使牛士良典簿》的赏析,江先生感慨曰:诗中’、‘六字,做为全诗理脉,悲怨之中有苍茫不尽之意,真可谓情何以堪!读罢此诗,为之设身处地一想,能不黯然泪下乎!

诗词注释是一件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查阅大量史料,涉及人事、地理、历史、考古等诸多方面。该书杜鹃、安南等更为详尽地阐释不确事迹、人物等再深入考证,则尽善尽美矣建议对此类资料尽可能做适当补充与完善,同时将注析所参考之书目附在文后,既体现出研究工作的严谨和对前人付出辛劳的尊重,又可为同行提供方便,以资借鉴。

我与江先生相识于2011年江苏诗词研讨会。报到登记时,我们因同时到达会议地点不期而遇。后得江先生惠寄大作,因为正在办理赴英国的各种手续,未及细阅,12月初便匆匆来到英格兰。之后才收到江先生的电子邮件,询问我是否收到他发的快件,很快又回信说因为无人接受而被退回。后来重新邮寄,家人才收到,并给我传过来。

收到电子书稿后,认真拜读。因为所选内容为乡情诗歌,这个主题对客居异国他乡的我而言,又颇有共鸣。此时此刻,小楼窗外阳光明媚,我在书桌前静静地阅读着充满浓郁乡愁的诗歌,同时也在思念我远隔重洋的祖国、家乡和亲友。

是为序。

                             癸巳年正月于英格兰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鹭江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