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网站建设:139 5277 5451
读扬州《张氏族谱》札记
2017-12-27  游友基

  :扬州《张氏族谱》从一世印公张以宁起,到二十五世止,从未中断,修谱时间较早,且有多次重修,体例完备而独特。对于研究张以宁世系有重要价值。但所开列的张以宁以下五世简表,与杨荣《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张公墓碑》记载完全不同,与张以宁临死前所述:“老亲未即土,二寡妇携孤儿在闽,十口在金陵,皆贫困。一子与妇在松江,与安南为四处。”亦不一样,张以宁任六合县尹时间很短,后去官留滞江淮十年,主要生活在扬州,扬州《张氏族谱》凭何确定张以宁从福建古田迁徙至南京六合,目前尚不清楚,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扬州《张氏族谱》 特点  迁徙六合  不同说法

笔者整理明张以宁诗文集《翠屏集》(鹭江出版社20129月版)有两个目的:一是普及张以宁诗文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张以宁;二是抛砖引玉,期盼更多的人参与研究。看来这两个目的有望实现。20134月,张以宁二十三世孙张永昌先生把他保存的扬州《张氏族谱》(民国十二年版)发到我的邮箱,使我第一次看到了张以宁之后完整的世系表,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一)

这部族谱有几个鲜明突出的特点:一、十分完整。从一世印公张以宁起,到二十五世止,从未中断,且每一世孙,必标明其名、字,生卒时间,葬于何处,配偶姓氏,生卒时间,葬于何处,不详者则付之阙如。有功名者亦载明。对在家族史上有贡献者印公以宁、在公朴存、天府公振威等予以简介。如对在公朴存作了如下介绍:“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举,入任浙江武康知县,清介不贪,邑呼为张呆官,晚年退休林下,自万历二年至十五年,四举乡饮大宾,寿八十余岁。”二、修谱时间较早,且有多次重修。三、体例完备而独特。前有序近20篇,后有跋4篇。内除收二十四世谱系外,还有:《前贤统说十九条》阐述谱牒之重大功用和修纂之基本原则;《张氏家训十九篇》对家族成员提出道德规范与约束;《宗谱凡例十六条》列出修谱之具体要求与规则;《领谱录》记下印八部每部四卷“盛以柏木匣”,各房领取情况。还有:《在庭公传》《张君翰波赞》《殿魁公吴太孺人赞》《在元公柳太孺人赞》。还有:木刻张以宁、元有庆公、谟公、饮宾公、天府

公遗像并赞,《张氏像跋》。还有:张翰波撰《五景诗二十首》(含《湖上放船》《春晴》《夏景》《秋景》《冬景》各四首)《二十一世孙克中词》《九月续修谱牒完全赋》这些,在族谱中是少见的。

(二)

关于这支张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变化情况,族谱有明确的记载。

关于这支张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张氏宗谱序》:

张氏之先系出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后,青阳生挥,挥始造弦网,帝赐以国为氏焉,由此相传以来至原祖印公,字以宁,亦字志道,实挥之本支也。

                 仪邑翼武王祖荫拜撰    (民国十二年)

关于这支张氏家族的迁徙变化情况,《张氏宗谱序》:

考天长张氏宗谱福建古田人,有印公字以宁,亦字志道,元泰定丁卯进士,累官至六合县尹,始迁六合县峨嵋山西保,后十三世孙天府公继迁天长谕兴集吴家粉坊庄,十九世孙在庭公又迁扬州之西山陈家集荷花岗张庄。是印公即为张氏始迁之祖也。

岁在癸亥夏五月  日仪征徐揆甲兰芬氏顿首拜撰

张以宁约于至顺二年辛未(1331)三十九岁时升任六合县尹,元统三年乙亥(1335)三十五岁时免官,翌年或更晚一些时间离去。十三世孙天府公,字振威,入营投效,以六品军功正硝保举参将衔,尽先补用都阃府。于康熙五十年(1711)由六合迁至安徽天长县南乡谕兴集堡沙家集南吴家粉坊庄.。十九世孙在庭,字未详,于光绪廿四年(1898)迁至扬州府江都县陈家集西北乡荷花岗张庄。

(三)

下面是根据《张氏族谱》开列的张以宁以下五世简表:

一世 张以宁

二世 元庆,生于元至正元年辛巳((1341),生一子成

三世 成公,生于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生三子、钺、镇

四世 公,生于永乐二年甲申(1404),生二子昂、冕

     钺公,另支不叙

     镇公 ,另支不叙

五世 冕公, 另支不叙

     昂公 ,生于正统元年丙辰(1436

这与杨荣《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张公墓碑 》 记载的完全不同:“公讳以宁,志道其字也。——初娶太原宋氏,生子四人:烜、燧、炜、煜。继娶大名宋氏,生子炬。烜、燧、炜早世。煜以明经举湖广蒲圻县;炬以茂才荐任江西新淦知县,官至刑部员外郎,并著政绩。孙男七:垣、圻、埴、坦、埏、埙、壇。埏任南雄保昌儒学训导,更名隆,煜之子也。”笔者据其编制的《张以宁世系简表》如下:

一世 光禄大夫睦(850926),字仲雍,号孔和,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魏陵乡祥符里,从王审知入闽,居侯官县孝弟乡惠化里。唐天佑元年(904)四月,被授予三品官,领榷货务,官邸建于福州凤池坊,自此,其子孙后裔以“凤池”为堂号。张睦对福建开发有重大贡献。梁开平三年,被授梁国公。卒葬侯官县兴和里赤塘山,建祠于福州东街凤池坊,称“榷货大王庙“。有四子:廊、庑、膺、赓。

二世 庑 生四子:宗昭、宗屑、宗询、宗景。

三世 宗景 迁至古田四十三都梅洋召南里。其后裔衍分屏南甘堂楼下里,闽清下祝、溪源,闽侯洋里、廷坪等地。

十四世 曾祖父世延 迁家至古田县城云津坊。

十五世 祖父留孙 元赠礼部尚书。

祖母赖氏

十六世 父一清 元中奉大夫,福建、江西省参知政事。

大母 廖氏 父一清原配,生三子:颐、兴、野,俱幼,而廖氏早逝。

生母 陈氏 父一清续弦,有贤德,训育廖所生如己出。

十七世 张以宁(13011370),生于元大德五年辛丑四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三年庚戌五月四日。元泰定四年丁卯(1327)进士,曾任黄岩州判官,真州六合县尹,旋以丁内艰去官,服阙,留滞江淮十余年,以授馆为生。至正中,征为国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居燕二十载,潜心研习、创作诗文。入明,拜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洪武二年己酉夏六月,奉诏出使安南,返,卒于途中,敕归葬。葬于古田安马亭。有《翠屏集》、《春秋春王正月考》行世。以宁为汉留侯张良五十世裔孙,梁国公张睦十七世裔孙。

妻 太原宋氏 生四子:、燧、炜、煜。

十八世 子  早逝。

子 燧 早逝。

子 炜 早逝。

子 煜 以明经举湖广蒲圻县。

妾 大名宋氏,生一子:炬。

子 炬 字孟晦,以茂才荐任江西新淦知县,官至刑部员外郎。

十九世 孙(男,七人):垣、圻、埴、坦、埏、埙、坛。

孙 垣。

孙 圻。

孙 埴。

孙 坦。

孙 埏,煜之子,任南雄保昌儒学训导,更名隆。

孙 埙。

孙 坛。

二十世 曾孙 淮,德庆州训导。其余曾孙,未详。

杨荣《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张公墓碑 》是根据张以宁的孙子张隆交给他的材料写的,这材料是“前刑部主事刘子钦所述行状”。刘子钦(13681454),名敬,号密庵,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参与编写《永乐大典》,后授刑部主事,后因连坐戍边广西,后任江西新凎县学训导。其“所述行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张以宁作于出使安南(13691370)途中的《情事未申,视息宇内,劬劳之旦,哀痛倍深,悲歌以继恸哭,所谓情见乎辞云尔,呈阎初阳天使牛士良典簿》:“一身絶域已凄然,三处离居更可怜。中岁恨孤蓬矢志,暮龄忍诵蓼莪篇。愁深鸢堕蛮溪外,梦断鹃啼宰树边。悔不阿奴长在侧,尽情家祭过年年。”自注云:“老亲未即土,二寡妇携孤儿在闽,十口在金陵,皆贫困。一子与妇在松江,与安南为四处,何以堪此境也!”并未提及有儿孙在六合县。那么扬州《张氏族谱》的依据是什么呢?不可能凭空捏造,估计是明末首次修谱者根据当时保存的族谱而写下的,材料有其可靠性。这一矛盾目前无法解释。笔者推测,张以宁去世后,其在南京或松江的后代可能回迁六合?但名字与《张公墓碑》对不上号,是否随着朱元璋对“贰臣”迫害的加剧,张以宁有的子孙改了名?仍是谜团一个。

(四)

此支张氏之族谱,其纂修情况如下:十一世芳公,字兰宇,生于天启二年壬戌(1622),他纂修宗谱,“吾张氏宗支自此其有史乘而昭穆不紊”。据此最早的《张氏宗谱》作于明末。郝之钧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的《张氏宗谱原序》叙述了在此之前张以宁家族迁徙等情况。二十一世致中于民国十二年作《张氏谱序》云:“嘉庆十二年德仁公重修之后迄于今一百余年,久未修辑。”十七世德仁公,生于乾隆四十二年,殁于道光十五年(17771835),他重修宗谱。李芳梅《张氏谱序》作于清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重修当在此年。但从六合迁至天长“此支遗佚不载”,“以其远迁而遗漏不载”。十九世茂东公,名在如,生于道光九年,殁于光绪廿五年(18291899),“茂东公搜罗家藏,获见兰宇公纂修之谱,未几,又由远族处觅得明和公重修之谱,两两比较,见明和公重修之谱于本支泯蔑不传,慨然有修支谱之志,事未果行而先卒,乃遗嘱堂兄翰波务须成其事。”(癸亥秋九月二十世孙玉宝《张氏续修支谱序》)二十世孙玉春(翰波)“补拾其遗”重修,于癸亥年(1923)夏刊印成书。李在庚《张氏续修宗谱序》对此作了描述:“外祖翰波先生依毅然力行,不惜旷时耗费,遂获梓人,延至其家,待以酒食,纂修成篇,付诸枣梨,重整先人之残缺,补缀后世之遗名,不半载刊书告竣,合族欢欣。”

扬州《张氏族谱》凭何确定张以宁及其子孙从福建古田迁徙至南京六合,目前尚不清楚,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