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网站建设:139 5277 5451
张以宁出使安南诗述评
2017-12-27  游友基

张以宁13011370),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号翠屏山人。泰定四年(1327)登进士第。任黄岩州判官、真州六合县尹,有惠政及民。以丁内艰去官服阙。此后,留滞江淮十年,以授馆为生。至正中,征为国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明洪武元年(1368)六十八岁。冬,应召到南京,拜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二十九日,与牛谅赍诏印使安南封其国王陈日煃。尚未抵达安南国境,而日煃卒,其侄陈日熞遣臣阮章求诏玺。以宁不许,安南国人从之。于驿馆,撰成《春秋春王正月考》。洪武三年(1370),七十岁。年初,朱元璋派林弼、王廉等往安南吊祭陈日煃,其后,以宁入安南国完成封其国王之礼仪。“且教其世子服三年丧,并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朝廷嘉之,赐以勅书,比之陆贾、马援,并御制诗八篇奖谕之。出使安南前后八个月,所作诗文颇丰。回朝复命。归途中,五月四日,病逝于安南境内临清驿馆。所著诗文,今存《翠屏集》四卷、《春秋春王正月考》二卷。还有20余篇诗文散见于其它文集。初步统计,除《春秋春王正月考》外,有诗385首(以诗题计),词2首,赋1篇,联1副,文100篇。

(一)一路辛劳,一腔豪情

对于张以宁而言,入明后,他才受到重用,出使安南,给了他大展宏图的机会。安南之行的路线大致为:南京—芜湖—采石—九江—南昌—临江—吉安—赣州—韶关—广州—梧州—龙州—安南。返程尚未离安南境,即逝于临清驿馆。

此次出行他心情畅快,且豪气常充溢于胸臆之间。他从南京出发时作《南京早发》:“大隠金门三十载,壮怀中夜每闻鸡。今朝一吐虹霓气,万里交州入马蹄。”此诗自注云:“苏老泉云:‘丈夫不得为将,得为使,折冲万里外足矣。’”张以宁视此次远赴安南是大丈夫“为使”,折冲万里外,其功盖过“为将”之打仗获胜。他称以前的日子是“大隐金门三十载”,岁月蹉跎,备感压抑,却始终未忘怀壮志,真可谓“壮怀中夜每闻鸡”。他觉得只有现在才获得从未有过的痛快,终于,可以“今朝一吐虹霓气”矣,“万里交州入马蹄”,在他看来,马蹄下万里交州的旅程,也显得十分轻快。《过采石》(二首)云:如能唤起已逝青莲居士李太白,当与他在吹着西风的峨眉亭上饮酒共醉!而今险风恶浪已平息,舟船荡桨平如掌,薄暮渔童买酒归。暗喻战乱平定,天下太平之意,透露对明王朝的衷心赞美之情。历尽艰辛,抵达广州,张以宁豪情未减。《发广州》:“照海红旗送使舟,鸣笳伐鼓过炎州。斯游少吐平生气,巨浪长风万里秋。”自豪与欢快溢于言表,其原因在于“斯游少吐平生气”。《代简广西参政刘允中》(二首之二):“乘槎何事此淹留?”答案是“衰老天教一壮游”。

然而,由于年事已高,路途劳苦,张以宁有时难免产生自我怜惜的伤感。《有感》 :“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道出了他的心声。

(二)礼赞自然,陶醉其间

欣赏沿途自然风光之美,并陶醉其中,构成此次壮游之举与壮游之诗的优美旋律。《舟中望庐山》(二首之一):“重过庐山三十秋,西风催送上湖舟。若为借得仙人鹤,飞到香炉峰顶头。”写出对庐山的喜爱、景仰。

岭南风光,异域情调,拓宽了张以宁的艺术视野,给了他以新奇的审美感受。

《代简广西参政刘允中》二首之“五岭宜人独桂林,梅花雪片一冬深。遥知华省文书暇,饱看奇峰碧玉簮。”赞叹桂林风物之宜人,“饱看奇峰碧玉簮”的愉悦。《 安南即景 》:“龙水南边去,行穿万竹林。羊肠山险尽,蜗角地蟠深。铜柱千年恨,星槎万里心。朝来晴好景,緑树响春禽。” 首联写行程。二联写安南景物 ,“羊肠山险尽,蜗角地蟠深。”特征突出。三联怀古咏史。四联写险峻之外,亦有柔美一面:“朝来晴好景,緑树响春禽。”《安南即事》:“刺竹冈头过乱村,白藤渡口出平原。云南岭尽江光合,林邑潮通海气暄。緑舞稻苖风剪剪,青肥梅子雨昏昏。炎方风物新春异,吟罢长歌击酒尊。”描画出安南异于中土的新春美图,诗人不知不觉也陶醉其中,“吟罢长歌击酒尊”矣。

(三)怀古咏史,感时慨今

沿途的名胜古迹,大多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张以宁游览之,生发出怀古、咏史、感时、慨今之情。

刚离南京,进入芜湖,他作《芜湖》:“忠臣解体将离心,一鼓芜湖九鼎沉。遗老尚谈前宋事,惜无人解说王琳。”感慨宋时忠臣爱国之精神,尚有遗老传承,感慨王琳之故事却无人解说。《予少年磊隗,负气诵稼轩辛先生郁孤台旧赋菩萨蛮,尝慨然流涕。岁庚辰,过铅山先生神道前有诗云云,见南归纪行稿。后会赣州黄教授请赋郁孤台诗,复作近体八句,亡其旧稿。因念功名制于数定,材杰例与时乖,自昔不遇若先生者,盖亦多矣。然犹惜其未能知时、审己,恬于静退,几以斜阳烟柳之词,陷于种豆南山之祸。今二十九年矣。舟过是台,细雨闭蓬静坐,忽忆旧诗,因录于此,见百念灰冷衰老甚矣云》:“郁孤台前双玉虹,一杯遥此酬英雄。风云有恨古人老,天地无情流水东。精卫飞沉沧海上,鹧鸪啼断晚山中。清江不管人间事,烟雨年年属钓翁。”郁孤台在赣州市北贺兰山顶,以山势高埠,郁然孤峙而得名。辛弃疾当年作《菩萨蛮》词咏郁孤台。张以宁此诗题目颇长,概括了他读辛弃疾《菩萨蛮》词、自己创作以郁孤台为主题的诗作的情况:少年磊隗负气,诵辛词曾慨然流涕;庚辰(1340年)过铅山辛稼轩神道前有诗,见《南归纪行稿》(此诗题为《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渡心。”赞叹辛弃疾爱国精神,谴责南宋统治者无北伐之心,致使南北长期对峙共存);后赣州黄教授请赋郁孤台诗,复作近体八句,亡其旧稿。由此引发感慨:功名制于数定,材杰例与时乖,自昔不遇时若辛稼轩者,盖亦多矣。惜其未能知时审己,恬于静退,几以“斜阳烟柳”之词,陷于“种豆南山”之祸(辛词《摸鱼儿》末尾云:“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陶潜《归园田居》其三云:“种豆南山下”,“但使愿无违”。张以宁此处之意为:辛稼轩几乎因为“斜阳烟柳”,“闲愁最苦”之词,陷于陶渊明式“种豆南山”,归隐园林之处境)。从庚辰至今,已二十九年(洪武二年,1369年)。这是写作此诗的背景。触发写作此诗的近因是:舟过是台,细雨闭蓬静坐,忽然回忆起了应赣州黄教授之请所赋郁孤台诗,因录于此。流露出“百念灰冷,衰老甚矣”的情绪。首联写郁孤台前,一杯遥祭英雄辛稼轩。次联抒发感慨:“风云有恨古人老,天地无情流水东。”感情悲壮。三联悲壮之情更加深沉:精卫衔木填海,壮志凌云,身子却飞沉沧海,鹧鸪啼声何等悲哀,哀声啼断晚山之中。尾联继续抒发感慨:人间之事如此悲苦,而“清江不管人间事,烟雨年年属钓翁。”以清江之无知无觉,反衬人间历史的悲壮、无奈。全诗立意高远,情感深挚。此诗妙处还在于紧扣郁孤台、辛稼轩,却拓展、发挥了辛词的内涵。

船到封川县,作《封川县次韵典簿牛士良》,尾联云:“少游欵段成何事?至竟男儿是伏波。”少年游算得了什么?称得上男儿的终究是伏波将军!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伏波涛。历史上有多位伏波将军。诗人以伏波将军自许,表示煭士暮年,壮心不减,此去安南,必功成名就。《乌岩滩马伏波祠》:“乌岩江上古祠宫,传是征南矍铄翁。丹荔黄蕉长盛祭,緑沉金锁尚英风。滩声夜带军声壮,岚气秋随剑气空。莫羡少游乡里好,封侯庙食丈夫雄。”乌岩滩,即乌蛮滩,马伏波祠在今广西横县县城横州镇与贵港之间的郁江之畔,马援五十六岁时受拜伏波将军,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平息动乱。后人在马援帅帐旧址建祠祭祀之。此诗推崇爱国英雄“封侯庙食丈夫雄”之精神。

有些诗把描画自然风光与阐发神话传说的内涵紧密结合起来。《过临江望合皂山》:“合皂山青琐夕霏,仙翁旧馆尚依稀。归来倘似辽东鹤,愁杀千年老令威。”合皂山,位于江西清江县(今属樟树市)东南,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而得名。为道教灵宝派祖山。灵宝派称其祖师葛玄在游历诸名山后,最终于合皂山东峰卧云庵炼丹、成道。又传晋代辽东丁令威在合皂山修真得道后,化作白鹤飞回故乡。后用来表示思乡情切,久别重归之意。此诗一、二句写远望合皂山:山色青翠,夕霏缭绕,仙翁们居住、修炼的旧时馆舍还依稀可见。三、四句借典故,表达思归心切。意为:从安南归来,若能像丁令威乘白鹤归辽东那样,我会飞得更快,会愁杀千年前的老仙翁。刚要去,就想着回来,而且要飞得比神仙还快,那思归的心情多么急切呀!

(四)思乡念亲,情深意重

对故乡的思念,伴随着整个旅程。《予己丑夏辞家客燕二十年,江南风景往往画中见之,戊申冬来南京,今年六月二十九日奉旨使安南,长途秋热,年衰神惫,气郁不舒。舟抵太和,舟中睡起,烟雨空濛,秋意满江,宛然画中所见,埃壒为之一空,漫成二絶以志之,时己酉七月二十四日也》(二首其二):“家住翠屏溪上头,思莼空结半生愁。今朝初洗红尘梦,烟雨西江满意秋。”写思念家乡。“思莼空结半生愁”。《吉水县违新淦二十里滨江一带皆丹山无草木因忆予乡云》:“文江佳处似吾家,碧水丹山映白沙。误喜霞洲归路近,不知南去尚天涯。”船行文江,其佳美之处,碧水丹山映白沙。极似诗人家乡福建武夷山。诗人误喜回到福州苍霞洲的归路已近,不知南去之安南尚在遥远的天涯。在张以宁的眼里,家乡指古田县,也指福州,他自称“晋安张以宁”,视福州为其家乡,也泛指福建。此诗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别胡长之》:“我家玉溪溪上头,流萍南北四十秋。闽中故人稀会面,乃见二妙岭外之炎洲。吾宗玄略佳公子,翠竹鸾停世其美。长之材名与之匹,三胡诸孙固应尔。我持使节安南行,忽逢联璧双眼明。建武驿中饮我酒,一笑万里蛮烟清。桂花榕叶天涯雨,把臂谈诗喜欲舞。虚名误我走俗尘,满意看君听乡语。敝庐荒垄狐兔盈,每一念至几无生。君乘长风破巨浪,功成即为吾乡荣。邕江东流日千里,明年不归如此水。锦衣行昼倘先予,为报音书万山里。”故乡,令张以宁魂牵梦萦,“流萍南北四十秋”,“闽中故人稀会面”。然而,却在岭外炎州,赴安南途中,先后忽遇两位故乡人。一位是老友张伯起之子玄略,张以宁作《有竹诗为张伯起子玄略作》纪之。另一位是胡长之。“我持使节安南行,忽逢联璧双眼明。”张以宁喜出望外,盛情款待胡长之,“建武驿中饮我酒,一笑万里蛮烟清。桂花榕叶天涯雨,把臂谈诗喜欲舞。”张以宁时常后悔“虚名误我走俗尘”,羁留官场,致使故乡的老屋几近凋敝,“敝庐荒垄狐兔盈,每一念至几无生”,眼下,见到故乡人,听到乡音,已很满意,诗人希望胡长之早日功成名就,“为报音书万山里”。此诗抒写了深挚的思乡之情。《立冬舟中即事》(二首)其二:“我家溪上白柴扉,久别儿时旧钓矶。兵后故庐悲茂草,梦中慈母念单衣。千年汗竹何多错?万里浮萍未暂归。伫立悲风挥血泪,此身元不为轻肥。”思乡情切,兵后故庐,慈母念单衣,现于梦中,其思情、悲情,何其浓重!万里浮萍,无法归去,此番出使,虽留名青史,或许也错了?伫立悲风挥血泪,此身元不为轻肥。远离家乡,并不是为了追逐名利,那为了什么呢?令读者深思。《广州赠温陵龚景清乡人》:“家住三神海上峰,秋风同听禁城钟。离居自喜乡音好,别去长悲客意重。双鲤水寒难远寄,五羊城晚忽相逢。来春此地重携手,共采仙蒲花紫茸。”张以宁视八闽之人为乡人。“五羊城晚忽相逢”,他在广州遇见泉州人龚景清,欣喜异常,忆起“秋风同听禁城钟”的美好时光,“别去长悲”,鲤城遥远,难寄书信的思念。张以宁与泉州诗人来往密切,可能听得懂闽南话,“离居自喜乡音好”,听到闽南话便听到了乡音。相约“来春此地重携手”,共采鲜花话友情。此诗写出张以宁对家乡、友谊的推重。

旅况之中格外思念亲人,此乃人之常情。亡儿烜始终是张以宁心头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舟中覩物忆亡儿烜》(四首):“误我虚名已白头,可怜望汝绍箕裘。乌牛舐犊斜阳里,忽见澘然老泪流。”(其一)“海内名人尽望渠,岂知意广却才疏。老来只愿儿痴钝,解种先畴读父书。”(其二)“别时叮嘱忍能忘?忆着潺湲泪万行。复恐老年悲太甚,痛来无奈骂疏狂。”(其三)“草深北岭暗寒烟,白骨无人瘗九泉。留得虚名诗满箧,可怜乱后落谁边?”(其四)张以宁长子烜能诗善文,父子之间常诗词唱和。《翠屏集》收张以宁写给烜的诗三首:《途中次子烜韵》《过郭州答子烜和韵》《子烜买红酒》。而今烜儿亡故多年,虚名误人,总是望子成龙。现在老了,后悔让烜儿过于刻苦攻读,“老来只愿儿痴钝,解种先畴读父书。”想起烜儿,悲痛异常,“乌牛舐犊斜阳里,忽见澘然老泪流。”后悔自己追求虚名,“留得虚名诗满箧,可怜乱后落谁边?”

《情事未申视息宇内劬劳之旦哀痛倍深悲歌以继恸哭所谓情见乎辞云尔呈阎初阳天使牛士良典簿》:“一身絶域已凄然,三处离居更可怜。中岁恨孤蓬矢志,暮龄忍诵蓼莪篇。愁深鸢堕蛮溪外,梦断鹃啼宰树边。悔不阿奴长在侧,尽情家祭过年年。”先生自注云:“老亲未即土,二寡妇携孤儿在闽,十口在金陵,皆贫困。一子与妇在松江,与安南为四处,何以堪此境也!

(五)真心待人,友谊长存

旅途中遇见老朋友,已是人生一大乐事。而老朋友又送了自己好长一段路,那更令人感动。张以宁在临江府遇见故人胡居敬,他一路送张到新淦县,张以宁感触良深,作《遇故人胡居敬临江府送至新淦》三首。诗不仅写友情,写相逢,写离别,而且写人生感悟。第一首谓:“能几人生二十年?”凄然重见、依依不舍再离别,感慨人生短促,种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诗人的心头,第二首:从眼前清江西畔,翠竹苍松映白沙的胡居敬家,写到明年归来一起分食东陵五色瓜的企盼。感情较为平静。第三首直言:“早逐浮荣”,离家久远,老且未归,即便归去,家乡之人情世生事“已全非”。因而感慨系之,颇有悔意。痛切感悟:“人生只合藏名姓,白首青山一布衣。”归隐是张以宁夙愿,却始终未能实现。

路上有时会怀念新朋旧友。《怀故人邓南皋》明白如话,把怀念故人邓南皋的感情和盘托出。《南康驿丞王珪文玉尝逮事故郎中颜求诗为走笔书一絶》一、二句写景:江晓系舟,雨洗波光,宛若一幅水墨画;三、四句言情:来岁停船,会挂念对方,那时,春风吹绽了杜若花,开满芳洲。有人求诗,张以宁“走笔书一绝”,写得情真意切,景物也被勾画得十分美好,表明张对人真诚,又,诗艺圆熟,信笔书来,亦为佳作。到广州,张以宁赠《广州赠同时敏》诗给同时敏,可见对同时敏此行的关注。嘉惠远氓,有烦圣虑,宣风絶域,倚仗奇材。诗人自比博望侯张骞,深信必“絶喜乘槎”,凯旋归来。

张以宁在《送王伯纯迁葬河东序》中说:“余游于扬赢十年骨体素不媚,性疏直,与人出语辄倾倒,不识时忌讳,仕又龃龉,无气势轩轾人,扬多俊杰,士多不鄙与予友。”张以宁为人率真、耿直,不喜应酬交际,但待人以诚,友虽不多,却为至交。出使安南,与副使牛士良配合默契,两人结下深厚友谊,一路上诗词唱和不断。

《牛士良惠诗既倚歌以和仍赋长句一篇以答之》前十句“忆昔”,牛中进士后,“掉鞅天街笑语同,谭文雪屋过从屡。”二人友谊颇笃,此乃元时故事。入明后,却于金陵同玉暑。次十一句写现在,奉命同往安南,从广州西下,望珠浦进发,越瘴雨山,步蛮烟路。再次八句自嗟老愧,羡慕牛君济世才具,辅佐自己宣德意,示怀柔,防备蛊气,仍戒流言,起护卫作用,“更喜清诗慰迟暮”,对自己十分关心。末六句展视未来。等完成使命后,“君上王维应制篇,我寻平子归田赋”。虽身处朝野,还能尺素频传,保持友谊。张、牛处理正、副职关系,堪称楷模。可惜张死于任上,未来“君上王维应制篇,我寻平子归田赋”动人之一幕,未能呈现。

此次出使,张以宁与安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南人费安朗照料张以宁,“朝夕奉事甚勤”,张以宁写诗赠之。张以宁在龙江驿馆撰写《春秋春王正月考》,安南二青年才俊为其抄正,张分别作诗赠之。

(六)归隐夙愿,仕途现实

归隐的愿望与人在仕途的现实,这一尖锐矛盾始终困扰着张以宁,壮游路上,也不例外。《题知印赵希贡沧江渔隠图》:谓:“世间真隐能几人,何如天隐乐最真”,认为天隐是隐中之最高境界。其真乐在何处?“口吟沧浪望太古,心与鸥鹭遥相亲。”吟诗怀古,亲近自然,表现归隐意向,“予亦烟波垂钓客,新诗犹带沧江色”“何当与子赋归来,脚叩两舷歌欵乃!”天隐的夙愿与出使安南的现实构成尖锐矛盾。张以宁早有隐居思想,但无论是做太学闲官,还是担任使者重任,均未能归隐,这是儒家之“入世”与道家之“出世”观念严重冲突,终以儒家观念占上风之故。

(七)不辱使命,功成身殒

此次壮游的目的是代表朝廷册封安南王。《龙州答迎接官何符》云:“帝念南邦远贡琛,颁封特遣老臣临。”对安南表示友好。《 安南使令上头翰林校书阮法献诗四絶次韵答之》(十二首之九):“十月南方暑气微,洱河驿外叶初飞。遥知夹岸人争看,入贡中朝使者归。”写出迎接、围观使臣的盛况。张以宁坚持原则,不辱使命,赢得了明朝和安南朝野的赞誉。

临终,张以宁作《自挽》:“一世穷愁老翰林,南归旅榇越山岑。覆身粗有黔娄被,垂槖都无陆贾金。稚子啼饥忧未艾,慈亲藁葬痛尤深。经过相识如相问,莫忘徐君挂剑心。”总结其家庭情况,一生行藏、品德。清贫、清廉、博爱是其最重要特点。“徐君挂剑心”,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挂剑徐君之心,不仅表示追念亡友,而且包含以博爱之心,关怀他人之意。 张以宁诗集的编者、其弟子石光霁按:“先生生于元辛丑,终于安南,洪武三年五月四日也。临终自作此诗,是日而逝。盖享年七十矣。”张以宁的博爱之心,更是同情人民、关爱人民之心。

牛谅《五月十三夜梦侍读先生枕上成诗》:“出使艰虞万里同,归期日日待秋风。宁知永诀蛮江上,才得相逢客梦中。岸帻尚看头似雪,掀髯犹觉气如虹。起来抆泪凭栏久,落月啼螀绕殡宫。”对张以宁表示深深的哀悼。张以宁“衰老天教一壮游”,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